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作文讲评之结论与发问
试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
审题与结构
-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未经世事、充满好奇、不成熟
- 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成熟理性、重视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桎梏、过程的缺失
- 辩证统一:人成长的必然过程,但始终需要警醒:理智的天真(梁遇春)
散文家梁遇春先生曾谈及天真与社会经验的关系,他就此将天真分为无知和理智两类。所谓无知的天真即孩童时的天真,他认为它是脆弱的,是被保护起来的,经不起现实的触碰。
而梁先生所赞颂的,是理智的天真。这是被社会经历所锻造的天真,是阅历了诸多人世间的纷扰,经过了许多得失哀乐,仍能欣赏花的开放、雪的降落,仍对生活拥有浪漫和纯真的想象。
我觉得小孩子的天真是靠不住的,好像个很脆的东西,经不起现实的接触。并且当他们才发现出人情的险诈同世路的崎岖时候,他们会非常震惊,因此神经过敏地以为世上除开计较得失利害外是没有别的东西的,柔嫩的心或者就这么麻木下去,变成个所谓值得父兄赞美的少年老成人了。他们从前的天真是出于无知,值不得什么赞美的,更值不得我们欣羡。桌子是个一无所知的东西,它既不晓得骗人,更不会去骗人,为什么我们不去颂扬桌子的天真呢?小孩子的天真跟桌子的天真并没有多大的分别。至于那班已坠世网的人们的天真就大不同了。他们阅历尽人世间的纷扰,经过了许多得失哀乐,因为看穿了鸡虫得失的无谓,又知道在太阳底下是难逢笑口的,所以肯将一切利害的观念丢开,来任口说去,任性做去,任情去欣赏自然界的快乐。他们以为这样子痛快地活着才是值得的。他们把机心看做是无谓的虚耗,自然而然会走到忘机的境界了。他们的天真可说是被经验锻炼过了,仿佛像在八卦炉里蹲过,做成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人世的波涛再也不能将他们的天真卷去,他们真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种悠然的心境既然成为习惯,习惯又成天然,所以他们的天真也是浑脱一气,没有刀笔的痕迹的。这个建在理智上面的天真绝非无知的天真所可比拟的,从无知的天真走到这个超然物外的天真,这就全靠着个人的生活艺术了。
但是写作就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么?怎么写作逻辑更完备,更能够扣题?
结构一
开头
- 第一段: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正常的原因分析)
- 第二段:担忧的原因:发问的缺失、重视结论的问题
- 第三段:由此产生的危害
- 第四段:承认看重结论的不可避免,但是呼吁“发问”的回归“理智的天真”
- 结尾:
结构二
开头
- 第一段:小时候喜欢发问,长达后往往看重结论的担忧
- 第二段:承认小时候发问的意义,但强调长大后看重结论的意义
- 第三段:看重结论的意义
- 第四段:人生必然的成长过程
- 第五段:个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结尾:如何看待?
优秀范文
01. 应当发问(68分)
孩童时期,人们的澄澈之心于目光所及的一切事物发出疑问,这是人类打量生命的起点。然随年龄愈长,人们却更看重结论。人们觉得这样的现象无可厚非。而我却恰恰认为,这值得每一个人警戒,人应当在生命征途中不断发问。
诚然,人们儿时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不无道理。人们心智不断成熟,人们的认知疆界也在多样化的知识、信息汲取中不断延展开去。这也减少了日常生活中对许多问题的疑问。此外,在后工业时代的当下,倘若对任何疑问发问,会极大影响生产生活的效率,因而为了跟上时代的快节奏,注重结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然而,倘若人们一味地看重结论,而不愿意对生命的过程性体验进行发问时,人们将溺于结果性思维中不得抽身。并在日复一日的沉沦中沦为工具理性的奴仆,生命的底色将蒙上沉重的灰尘。正如王开岭在《像儿童学习》中说的那样:“所谓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加法,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实则为一场减法。”人们用他们与生俱来的纯洁、美好的元素去交换成人世界中的世俗经验和生存逻辑。长此以往,人们将不再拥有体悟生命过程中美好的能力,而被大众化的成功学评判标准所裹挟。
更进一步说,人们儿时发问,长大后看重结论将把人们囿于根深蒂固的经验主义思维,进而不再具备从生活中发现新的闪念,进行创新突破的能力。正如福特所言:人们都想拥有一匹更快的马,而我却拥有了一台车。人们太过于看重结果,致使他们不再考虑新途径,只是牢牢死磕旧方法,寻求改善。可倘若人们保有发问的潜质,他们一定能够探见封闭生命之外的崭新可能。亦如马斯克,在定点回收火箭被认为是笑话时,他身上可贵的“少数人伴随终身的好奇心”使得他不断发问,运用第一性原理,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私人火箭。这些无不暗示着发问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当然,我所提及的发问,不是漠视结果、随心所欲,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对结果的执念,选择从一种好奇、崭新的目光,发现已知之外的超越。人类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循规蹈矩、墨守陈规,而是人们依然以批判、想象的向度发问,追求生命的舒展。
反观当下,人们也许不是不会发问,而是不敢。他们不敢承担选择新途径、发问的代价,囿于“自由之苦”中。“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不必担心代价,这是勇气。发问的坚定,终会让你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闪闪发光。
不断发问吧,在追求生命过程性体验的征途中,靠近心之所向的答案,得出生命的另一个结论。
02.勿做“结论”偏重者(70分)
最常见的情形是:往往伢伢学语时人们总爱对这个世界发出疑问,而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的正式人和成品人却只看重结论。对此,我深感担忧。
诚然,这个现象有其合理性。一方面,看重结论可能出于其对世界的了解程度加深,故疑问减少,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他人经验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帮助自己更有效、有力地在社会立足、生根,即人们人简明的结论中获得了把握形势的力量;另一方面,结论不仅有短小、精悍的形式,并且也往往有限时、迅速的特点,因而在这千变万化的信息碎片化时代,能帮助人们摆脱纷繁信息碎片的钳制,形式可观、简明而可迅速生效的论断,适应时代特点。
然而,过犹不及。长大后过于看重结论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首先,人们所倚重的这些结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只看重、甚或以这些未必正确的结论行事无疑是荒诞不经的。相比之下,喜欢发问虽形式上较繁复,却是彰显了一种检验真理的实证精神,从而使结论能够在质疑、进而发问、检验的过程中趋于完善,也使人的理性得以不断实现、扩大、完善。一味看重结论并以此行事,不仅是人的主体元素在流失,倘错误或不完善的结论上升到体制、规则,那生活就像是奥威尔笔下的“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敌即力量”一样荒谬,或贻害无穷。
再者,即使长大后人们所往往倚重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仍然存在诸多隐患。一方面,人们理性思考能力、判断力会被削弱,人们看重结论,乐意接受一些可以“免除其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进而养成一种罐头思维,形成思维惰性。另一方面,由于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倚重这些结论意味着个人即有可能随波逐流而失去自我。倘若胡适接受家人“文学是没用”的结论,那中国便会错失一位成就非凡的文化大师,他个人亦不可能成其为个人,找到心之所向。
再上升至社会,若整个社会笼罩在由爱发问——只重结论的风气之下,那么无数提升人们生活细节的创新性发明便无法诞生,成就的是一批单向度的“散发着罐头气味的人”。倘若瓦特未对那小小的蒸汽壶发问,而只是看重其能烧水的结论,无疑人们便不会因此那么快踏入工业时代……
但需知,我所提倡要“多发问”并不是指牛角尖,而是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质疑力,而批判的“重结论”也并非否定一切结论的合理性,而是否定过度依赖结论的症结。
同时,仅仅爱发问也是不够的,更要将“问”进一步落实到探究、验证,避免其流于表面空洞的问号。诚然有时发问也不一定能产生价值,但其所体现的人的元素,理性力量却是弥足珍贵的。
多发问,勿要偏重结论。
给问题写上注脚(70)
以孩童之心看世界,万物新奇复杂,故我们发问,因为我们不解;以成人之心观世界,现象不再是吸引,背后的逻辑才是追寻,故我们写下结论,因为我们试图勾勒世界的轮廓。有人为我们不再频繁发问而担心,但其实不用为此焦虑。
毋庸置疑,看重结论而非发问,意味着人们丢失了部分对这个世界纯真的好奇与探索的乐趣。然而,人不可能一辈子以“发问”来生活,只会发问而从不会为问题写上注脚,是无以生产出有价值的结论的。而从不确定性的天真的发问,到确定性的结论的探求,才是人成长的标志。
看重结论,是给问题写上注脚,给困惑寻找出口。科学家在长大后给幼时无厘头的自然之问寻找解释的结论,由此推动人类科学的进步;长大后人们对于“人生问题”的结论的追寻,使人们从盘根错节的人生道路中择定方向,找到自我生命意义的去处;长大的我们揣着学生时代在课本上学到的诸多结论,以这些看似是条条框框的结论构筑对世界与社会的认识,由此确保了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所以,我们长大后可能不再有那么多好奇与问题,但看重结论,不意味着人生生机的丧失,而是成熟后前进的基石。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基石是否会沦为人们固守的陈规,死板的结论只会成为人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此言得之。让结论成为“基石”而非“绊脚石”的关键在于其因时而变,自我更新。而真正成熟的人正是因为其重视结论才会始终对秉持的结论保持理性批判,调整修正,以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目的。
因此这“重视”绝非是感性的信仰,绝非是毫无理据地对结论的固守,亦绝非是不经自己独立思考的偏执。因为是看重,所以才会去看,所以才会想明白,所以才能为问题写上注脚,所以才能让自己因为懂得取舍、修正和进步而走得更远。
因为是看重,所以才能真正懂得“发问”的价值。
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人还是那个人,从不解到知道,从好奇到探索,是成长的标志。而最后都会看重,因为我们是成年人了。不要过于焦虑,只要把握好平衡,不必担心失去的不仅是好奇,还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力量。
重视结论,给问题写上注脚。
- 作者:FXY
- 链接:https://ifxy.vercel.app/article/%E4%BD%9C%E6%96%87A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